手串,曾被人們認為是中年男子的“標配”,近日卻成為小學生之間的流行單品。
【資料圖】
小學生自稱這種方式比較解壓,說到解壓,本屆小學生少走了40年彎路。
圖片源自網絡
不止如此,高中生算命被騙的消息經常出現,還有指責大學生心理脆弱,扎堆燒香的新聞。
對于年輕人的這些行為,褒貶不一,但更多的還是失望。
然而,除了指責,真正去分析這背后的心理原因的人,少之又少。
01
包青天的看法
在民間,包拯被神話為青天大老爺。對于包青天斷的許多疑難案件,大眾也算耳熟能詳。
其中,“鍘美案”應該是戲劇、影視作品演繹最多的一個故事。
圖片源自網絡
秦香蓮狀告駙馬爺陳世美,幾經波折,心灰意冷,沒有選擇去敲開封府衙門口的鼓,而是選擇住進了一家斷了香火的寺廟。
相比較以鐵面無私而名滿天下的包青天,秦香蓮寧可對著破敗的神明祈禱。
包爺知道這件事情后,不禁長吁短嘆。
公孫策詢問包爺為何如此,包爺的回答就耐人尋味了。
圖片源自網絡
他并沒有鄙視秦香蓮拜佛的行為,畢竟包爺不是專家。
包爺身居高位,但沒有脫離群眾。
包爺認為,當百姓遇見了疑難事情,第一選擇竟然不是去找開封府,哪怕他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非常磊落。
這說明,在百姓心中,他還不如那些虛無縹緲的神明,可見,整個大宋的官僚隊伍多么不得民心。
長此下去,大宋的社稷根本是要遭到動搖的。
圖片源自網絡
包爺這番話非常有見地,他理解百姓的行為,并沒有以儒家精英的身份說教,但又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
如今的許多專家學者,還是圖樣圖森破,都應該向包爺學習一下,提高知識水平。
然而,包爺對秦香蓮的做法理解、包容,卻并不支持。
因為秦香蓮遇見的難題,包爺并不會遇到。換位思考,包爺做得不錯,但共情力,包爺似乎差一些。
圖片源自網絡
這個不能苛求包爺,畢竟他遇見事情,可以靠自己的智慧解決。
只有從求神拜佛的人本身出發,才能明白這背后的心態。
02
西門慶的心態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蔑視一切宗教說教的人,在世俗層面,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雖然,這個成功未必有多么光彩。
偉大導師馬克思早就說過: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血淋淋的。
這是條亙古不變的道理,就比如西門慶的發跡史。
圖片源自網絡
在《金瓶梅》中,沒有對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沒有對政治理想的英勇獻身,只有對財富和享樂的無休止的欲望。
西門慶曾經瘋狂地叫囂:“和奸了織女,也不妨礙我潑天富貴”,如此大逆不道,但是他卻腰纏萬貫。
不僅創建了他的商業帝國,在官場上還攀附了當朝太師蔡京,自己還是個五品的山東提刑所金吾衛副千戶。
連當地的達官貴人“都來走他的門路”,在商場和官場,混得如魚得水,所以他才大言不慚,褻瀆神明。
圖片源自網絡
如此說來,在塵世之中,似乎再也沒有什么能讓“西門大官人”感到害怕的人和事了。
但西門慶對這個世界依然有著極深的恐懼。
話說西門慶在東京加官進爵回來的路上,當時正值數九寒冬,點水成冰。
一路上凈是些荒郊野路,枯木寒鴉,再加上一陣惡風吹來,刮得周遭天昏地暗。
圖片源自網絡
西門慶忽然無端地害怕起來,立即命人躲入黃龍寺借宿。
他的恐懼不無道理:在荒郊野嶺,林子中隨便鉆出幾個剪徑的“小人”,就會要了他的老命。
由此可見,一旦離開了大隊隨從和軍士,離開了法律的保護,西門慶其實非常脆弱,什么都不是。
這段描寫著實充滿了禪意和警訓。
即便在清河縣的家中或衙門里,西門慶也時常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
他幾乎一聽見武松的名字,便要倒吸一口涼氣。似乎武松一日不死,他的心一天也放不下來。
圖片源自網絡
他的恐懼,恰恰在于他深諳法律的邊際。
至少在西門慶看來,武松之類的林中強人,都具有同樣的性質:他們都看透了法律的虛偽,都置身于法律之外。
他們大概是不屑于與西門慶玩什么法律游戲的,一有不忿,必然就會拔刀相向。
所以說,社會的復雜程度在于,它不是簡單的食物鏈,而是一個食物網。
圖片源自網絡
人的內心總有恐懼的人或者事,只要有恐懼,就會迷茫,就會去尋求心理疏導。
03
如何看待年輕人的“解壓”
在如今的承平世道,我們很少會遭遇秦香蓮的困境,像西門慶這種人,也早死個千二百回了。
所以,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存在什么恐懼,但是壓力卻是如影隨形的。
圖片源自網絡
小學生已經不知道被家長多少次用“別人家的孩子pua”過了;
高中生明白,高考依舊是這個社會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好出路;
大學生朝氣蓬勃,但是,處處碰壁,無處不卷。
殘酷的社會現實,已經足以讓年輕人焦慮了。
無論他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精神支持也好,單純解壓也罷,我們都不要輕易否定。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下一代,都比較苛責!
曾經的80后,被稱作垮掉的一代;
曾經的90后,被稱作王子公主;
曾經的00后,被稱作溫室里的花朵;
曾經的10后,被稱作捧在手心的鉆石。
現在的20后,我們又要給他們帶上什么樣的帽子?
實踐證明,80后90后,已經挑起了社會的大梁,已經完美的完成了社會和時代賦予他們的重任。
事實上,我們并不是你們說的如此不堪啊!
年輕人,壓力大,任務重,競爭激烈,對前途有些迷茫,去上上香,把心里放空,沒有什么不可以!
圖片源自網絡
怎么就被當做不求上進,不思進取來指責了呢?
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嚴于律己,寬于待人?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另外,不要說我諂媚年輕人,更不要拿某G姓教授和我比。
G教授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和工作,又主張遵循天命和因果,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善良。
如此沒有邏輯,就好比:你肚子餓了,和G教授一起去一家小面館吃飯。
圖片源自網絡
小面館只有夫妻二人經營,客流量還很大,經常忙不過來。
你的面沒上,G老師先吃上了,當你想催促一下子的時候,G老師對你說:“你為什么專揀這時候來吃飯,你不知道老板很忙,老板很不容易嗎?”
但如果你先吃上了,G老師等得不耐煩了,他就會跟老板說:“別拿忙做借口,你想想兩萬五千里,你這點困難算什么······”。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