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海安大劇院的燈光緩緩亮起,上海芭蕾舞團耗時三年打磨的原創芭蕾舞劇《百合花》,終于站上了故事誕生的土地。當熟悉的鄉土記憶與動人的藝術表達相互碰撞,全場觀眾的淚水與掌聲,成了這場“文化回鄉”最動人的注腳。
(相關資料圖)
更讓人驚喜的是,觀眾席里出現了“通超”海安隊球員的身影。散場后的他們難掩激動:“我們運動員在賽場拼的是永不言敗,今晚的《百合花》讓我們觸摸到家鄉更深沉的力量——那種為信念豁出去的奉獻精神。不管是保家衛國還是賽場沖刺,這種精神都是我們前行的硬底氣。”
從5000字小說到芭蕾舞臺
這是經典與故土的雙向奔赴
回溯1958年,茹志鵑在《延河》雜志發表短篇小說《百合花》,5000字篇幅里,以蘇中戰役為背景,勾勒出小通訊員、新媳婦、文工團員三位普通人的命運交織,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今年恰逢茹志鵑誕辰100周年,上海芭蕾舞團將這部作品搬上芭蕾舞臺,完成了一次大膽的藝術跨越。
“小說變芭蕾,這是個奇跡。”茹志鵑的女兒、著名作家王安憶在4月23日首演發布會上動情坦言。更讓她感動的是,海安沒有忘記她的母親。這份惦念,在演出當晚化作了觀眾與舞臺的深度共鳴——當“母親連夜為戰士送布鞋”的支援前線場景出現,觀眾席陷入“認出來了”的深沉寂靜,大家凝視的不是布景,而是被藝術喚醒的家鄉記憶。
最戳人心的是那束光的意象:小通訊員犧牲時,被細心守護的油燈與新媳婦獻出的百合花被面,在舞臺上凝成一束純凈的光。這束光照亮了1946年的黑夜,更穿透79年歲月,直抵觀眾心底。黑暗中,抽泣聲隱約傳來,有人悄悄拭淚——此刻,“犧牲”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冰冷詞匯,而是有溫度、有痛感的真實過往。“故事就發生在腳下的土地,歷史從未走遠。”現場,一位觀演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大幕落下,經久不息的掌聲響徹劇場。“海安是故事的根,來這兒演出像回家,講自己的故事。”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辛麗麗的話,道盡了這場演出的特殊意義。而這份“回家”的厚重感,早在演出前兩天就已鋪墊——主創團隊走進海安七戰七捷紀念館,在歷史遺存中沉浸式感受歲月艱辛。“參觀后才真正懂了那個年代,對角色的理解深了一大截。”飾演小通訊員的演員許靖昆告訴記者。
從聯動到共情
一朵“百合”牽起滬海情
這束象征純潔、犧牲與奉獻的“百合”,早已超越舞臺本身,成為連接滬海兩地文化的紐帶。
當晚觀眾席中,佩戴“上海文旅”標識的旅游團格外惹眼。他們專程為《百合花》而來,有人激動地說:“下午參觀了七戰七捷紀念館,晚上看劇,像跟著歷史走了一遍,不只是觀演,更是情感尋根!”
事實上,《百合花》的“回鄉”,是海安與上海文化資源共享的生動實踐。作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上海芭蕾舞團給海安帶來了頂尖藝術理念與演出水準,而海安的熱情與專業也讓合作格外順暢。“海安劇院的舞臺、燈光都很棒,還把我們當自家人。”上海芭蕾舞團團長季萍萍的感慨,正是兩地文旅深度融合的寫照。
滬海聯動的這份文化羈絆由來已久:今年8月,《韓國鈞研究新獲》新書發布暨“韓國鈞與上海”專題研討會在上海舉辦,重現海安先賢韓國鈞為上海建市擘畫藍圖的往事。隨著“蘇超”賽事升溫,“跟著‘蘇超’游海安”的上海旅游團接連成行,游客在韓國鈞故居、海安博物館觸摸歷史,實現從“知識探尋”到“場景體驗”的跨越。從歷史到當下,滬海文化聯系始終鮮活。
讓精品到基層
“文化養分”直接送到群眾身邊
藝術的共鳴,終究要回到孕育它的土地。如何讓《百合花》這樣的精品文化直達基層?海安給出了“多點開花、精準滴灌”的答案。
“茉莉花開”文化直通車就是流動的文化驛站——它穿梭在城鄉之間,把小型演出、圖書閱覽、藝術培訓、非遺展示送到社區廣場、田間地頭,破解了偏遠鄉村文化資源匱乏的難題,實現了文化服務的“零距離”。
海安對青少年的文化浸潤也從未缺席。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創排的話劇《西遷》,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沿海高校師生內遷建校的故事,既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也讓戲劇藝術融入校園,提升了學生人文素養。《西遷》與《百合花》一校一社,共同展現了海安傳承經典、弘揚時代精神的深度與廣度。
如今,海安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基層文化生態愈發活躍,區域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從《百合花》的藝術感染力,到《西遷》的青春感召力,再到“茉莉花開”的便捷親和力,一幅“文惠民生、文潤民心”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通訊員 梅叢婧 曹京郊 陸建宇
校對 石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