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導演樊承建

“歷史不是冰冷的檔案,而是有溫度的記憶。我們想做的,不只是還原,更是喚醒。”在接受筆者專訪時,《回望二百年:諫當保險的前世今生》總導演樊承建如是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樊承建導演首次觸碰保險歷史題材。早在幾年前,他便創作了《大國保險》,從多個維度梳理了中國保險二百多年的風雨歷程。然而,彼時受限于史料與篇幅,對于近代以來華洋資本博弈、民族金融意識覺醒等關鍵歷史斷代,仍感意猶未盡。“《大國保險》像是一幅全景圖,而《回望二百年》則是一柄精準的手術刀,”樊導坦言,“這一次,我們決心沉入歷史的深水區,補齊那塊最關鍵的時代拼圖。”

這部近日上線的四集紀錄片,以其宏大的歷史視野、厚重的敘事風格與前沿的AI視覺技術,迅速在金融、文化與歷史領域引發強烈反響。作為中國首部以AI技術全景呈現保險歷史的紀錄片,它不僅填補了中國在保險歷史文化影像表達上的空白,更以獨特的“微觀商業史”視角,打開了一扇回望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窗。
學術為基,敘事為翼:從博物館到鏡頭語言
《回望二百年》的創作起點,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源于一份扎實的學術底稿——陽光保險集團保險博物館撰寫的同名研究文章。該博物館以全球視野系統梳理了人類保險史,并搜集了大量珍貴實物與文獻,為紀錄片提供了堅實的史實支撐。

“我們不是在編故事,而是在‘翻譯’歷史。”樊承建導演強調,“學術腳本提供了歷史的骨架,而紀錄片要做的,是賦予它血肉與靈魂。”
紀錄片以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諫當保安行”為主線,貫穿二百余年歷史,從1805年廣州十三行的初創,到1841年遷至香港的擴張,再到1941年戰火中的易幟,直至1980年代后中資崛起的資本輪回。四集結構暗合歷史周期:“初創—擴張—危機—重生”,每一集都不僅是企業的命運轉折,更是國家命運的微觀映射。
“我們希望觀眾看到的,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沉浮,而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被動卷入、如何覺醒、如何重構主體性的過程。”樊導說。

AI賦能,視覺革命:還原歷史的“不可能之景”
如果說學術底稿是紀錄片的“骨”,那么AI技術就是其“肉”。全片所有畫面均采用AI生成,這在國產紀錄片中尚屬首次。
導演組在畫面還原上投入了大量精力。除了陽光保險博物館提供的史料,他們還聯合上海財經大學博物館、上海商保通等機構,搜集了19世紀至20世紀的老保單、老照片、地圖與商業文書,用以訓練AI模型。
“我們要的不是‘像’,而是‘真’。”樊導坦言,“AI不是萬能的,但它能實現傳統拍攝無法達到的歷史還原度。”
從廣州十三行的貨船云集,到香港開埠初期的殖民圖景,再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真實場景——AI不僅復原了建筑、服裝與器物,更還原了光線、氣氛與時代情緒。尤其是“銷煙”一幕,創作組反復考證,最終依據史實采用“鹽水鹵水腐蝕法”而非焚燒,避免歷史誤讀。
影調上,全片以“金色夕陽”為視覺主線,既象征帝國的黃昏,也暗喻新時代的黎明。“那是滄桑與希望的交織,是歷史轉折的視覺隱喻。”樊導解釋道。

聲音敘事,導演親述:打破“配音腔”的桎梏
在聲音設計上,《回望二百年》同樣別出心裁。導演樊承建親自擔任解說,以其沉穩而富有張力的嗓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
“我不想用那種千篇一律的‘紀錄片腔’。”他說,“我希望我的聲音是有溫度的,是帶著思考與情感的,是‘我在現場’的敘事者。”
音樂與音效也極具設計感。海關鐘聲、電子音效、海潮聲、航天發射聲……這些聲音元素與畫面交織,構建出一個立體而富有層次的歷史聲景。

金融史即國家史:從“被動卷入”到“規則書寫”
《回望二百年》的核心命題,遠不止于保險。它追問的是:中國如何在被動開放的歷史中,逐步實現商業覺醒與金融自主?
“諫當保險最初是為鴉片商船服務的,它的出現是殖民經濟的產物。但中國人沒有停留在‘被保險’的位置。”樊導指出,“從唐廷樞的華資入股,到平安保險反向持股匯豐,這是一個從‘棋子’到‘棋手’的轉變。”

紀錄片中,一個個歷史細節被放大:華商何甘棠、唐廷樞的名字出現在股東名冊中;1949年后怡和洋行將“諫當”更名為“隆德”,遠走澳洲;2002年匯豐入股平安,十年后平安反成匯豐第一大股東……這些看似商業行為的背后,是中國在經濟主權、金融規則與全球化角色上的歷史性翻轉。
“保險之道,終在惠民。”樊導總結道,“二百年風云,變的是一張張保單上的名字,不變的是風險、信任與博弈的永恒命題。今天我們談‘大國崛起’,不只是談規模,更是談規則、談話語權、談文明韌性。”
前瞻與啟示:AI+歷史,文化表達的新路徑
《回望二百年》不僅是一部歷史紀錄片,更是一次技術實驗與文化探索。樊承建導演認為,AI技術在歷史文化類題材中具有巨大潛力。
“金融、歷史、文化,這些內容往往抽象、符號化,傳統影像難以表現。而AI可以把天馬行空的想象變為可視化的現實。”他表示,“未來,AI不會取代導演,但會成為導演最重要的創作伙伴之一。”

目前,《回望二百年》已全網上線,在保險、金融、歷史與文化界引發廣泛討論。有評論稱,這是“一部有學術筋骨、技術血肉與時代靈魂的作品”,不僅再現了保險史的波瀾壯闊,更映照出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文明自覺與道路自信。
“我們做的不是懷舊,而是尋根。”樊導最后說,“歷史從未退場,它只是換了一副面孔,等待后人續寫新章。”
(本文根據紀錄片《回望二百年:諫當保險的前世今生》腳本、導演訪談及相關史料整理而成。)(文/ 李思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