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根據鐵路部門規定,今年9月30日之后,紙質報銷憑證將全面停用,由電子發票取代。從新中國鐵路的第一代火車票常備客票(硬板票)到軟紙電子票、磁卡票,再到鐵路電子客票,這一枚枚承載著鄉思、情誼和奮斗回憶的火車票隨著高速發展的鐵路一同進入了科技化、數字化的時代,打開了新時代智慧鐵路“旅客體驗、鐵路服務、環境保護”的三贏局面。
在車站人工窗口總能看到排隊處理車票丟失補辦申明、辦理發票的隊伍,在春運、節假日期間更是存在著取票“長龍”的現象。如今的“一證通行”和全線上的“指尖”操作,節省了旅客們的寶貴時間,讓更多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數字化時代帶來的便捷。而對于廣大網友們關心的“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們如何出行”這一問題,鐵路部門回應各車站售票窗口仍可提供紙質行程單,保留了人工服務窗口等配套措施,保障了各類群體的需求,讓數字化變革托舉旅客體驗更上一層樓。
紙質車票退出歷史舞臺對于鐵路部門來說無疑是降本增效的重要舉措,當然不但能夠降低鐵路部門的運營成本,還進一步加強了鐵路部門的服務質量。“一證通行”大大提高了檢票的效率,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感,鐵路部分可以用更集中的資源,將重心轉移到其他優質的服務中。這一舉措不是簡簡單單的減法,而是惠民利民的乘法,用更高效的方式放大服務效能,成全旅客與鐵路部門的雙向奔赴。
我們不要小瞧小小的一張車票背后隱藏的環保能量,2024年全國鐵路發送旅客43.12億人次,其發出的紙質票所需的紙張量消耗巨大。電子發票全面替代后,可以大幅減少樹木砍伐與碳排放,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民在每一次鐵路出行中,都潛移默化為環保獻出了一份力。綠色低碳作為新時代的主旋律,即是發展趨勢,也是生活方式,是值得我們點贊和支持的。
大家對紙質車票的不舍,其實是對車票背后承載的那份情感和回憶的不舍。咱們不妨把留存的火車票與它們背后的故事好好地珍藏起來,作為屬于2025年起獨屬的“文物”回憶,一同見證電子客票、電子發票的“新生”。魏雨然
校對 朱亞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