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有人說,它是一條歷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說,它是一條民俗之河、風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景觀、素樸的鄉土人情,賦予平陸運河別樣的人文氣質。廣西云-廣西日報推出“平陸運河風物志”系列報道,讓您在品讀中,邂逅一方古跡、尋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種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陸運河的前世今生,觸摸強勁的時代脈動。
見習記者 韋雨函 攝制
(相關資料圖)
平陸運河流經的這片土地,歷史有多悠久?
早在2萬年前,這里已燃起史前文明的微光。在華夏大地躍動的早期文明星火中,有一簇便由生活于此的古人類“靈山人”點亮。
靈山縣城東郊的曠野上,兀立著一座形似馬鞍的石山,民間傳說,這是由天馬掉落的馬鞍化成的山。雖是傳說,但馬鞍山的確大有乾坤。
靈山縣城東郊的馬鞍山及附近區域共出土頂骨、顳骨、股骨、牙齒等10件人類骨骼化石。見習記者 韋雨函 攝
1960年,這里發現的1塊人類頂骨化石和1顆牙齒化石,引發廣泛關注。當年4月,在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顏訚帶領下,中國科學院考古工作者從東勝巖、匍地巖兩個溶洞的文化層中,清理出更多遠古人類和動物化石。
當年的發掘中,馬鞍山及附近區域共出土頂骨、顳骨、股骨、牙齒等10件人類骨骼化石,代表四五個不同個體。經考證,這些古人類生活在距今約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被學者命名為“靈山人”。
考古人員還在堆積層中挖出華南熊、犀牛、野豬等動物骨骸化石,以及成層的灰燼、炭屑、紅燒土等。這些遺存,勾勒出一幅史前人類生活畫像:“靈山人”屬于晚期智人,生理特征與現代人相似,已學會用火,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靈山人”的發現,為華南地區人類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靈山人”為何選擇馬鞍山為居所,實地走訪便可明了:山下溶洞提供可靠庇護,周邊平原開闊,欽江流經附近。可以想見,遠古時期這里水豐林茂、動植物繁多,正是漁獵采集的理想之地。
得天獨厚的環境讓馬鞍山成為古人類活動的集中區域。這里也是距今1萬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出土了石錛、石斧、陶片等眾多器物,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的遺骨化石。
出土遠古化石的東勝巖洞口。見習記者 韋雨函 攝
11月7日,記者與靈山縣博物館原館長施國輝一同探訪了最先出土“靈山人”化石的東勝巖。作為仍具考古價值的遺址,東勝巖目前暫不對外開放。走進前洞,首先看到四周黃褐色的硬土洞壁。“這些土層,包含著不同年代的堆積,仔細觀察,可發現鈣化蝸牛、貝殼等。”施國輝說。
記者與靈山縣博物館原館長施國輝進入最先出土“靈山人”化石的東勝巖探訪。見習記者 韋雨函 攝
堆積層年代不同,顏色會有細微差別,記者打開手機燈光仔細觀察。層層疊疊的堆積物,猶如一本閉合的史書,記載著古老秘密,等待后人探索。
前洞底部是一扇鐵門,打開進入,便全然被黑暗包裹。點亮手機,彎腰穿過一段狹窄通道,眼前一下子寬敞起來。幽黑深邃的洞腹與世隔絕,空氣濕涼沉滯,仿佛還留存著萬年前的氣息。就在這里,先民白日采集狩獵、夜晚燃火聚居,在蠻荒之地頑強生存繁衍。
洞內一角,留存著目前東勝巖最重要的遺存——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的骨骼化石。
這塊化石嵌在巖壁底部,裸露部分約有10厘米,借助手機燈光仔細辨認,才能發現那圓潤光滑的質地,與周邊石壁區別明顯。化石的主人曾經見過什么樣的世界,今人已無從知曉,但這穿越漫長歲月的遺存,吸引著人們探尋歷史的奧秘。
從幽暗溶洞回到燦爛陽光下,宛如經歷一場時光之旅。如今的馬鞍山已成遺址公園,修建了環山步道、“靈山人”雕塑,設在通透巖的科普展也在完善中。漫步園中,周圍荔枝成林,不遠處就是村莊、城市。遙想曾經的洪荒世紀,滄海桑田令人感嘆。
靈山人遺址前的雕塑。見習記者 韋雨函 攝
馬鞍山溶洞中燃起的篝火,驅散了遠古的黑暗,更點燃了文明的火種。
繼“靈山人”之后,該縣還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70多處新石器文化遺物分布地。欽州那麗獨料遺址,犀牛腳芭蕉墩、黃金墩等濱海貝丘遺址……星羅棋布的文化遺址,散布在平陸運河沿線的山林河谷、沿海灘涂,共同構成這條“文化之河”的歷史源頭。
從原始巖洞到現代運河,人類對世界的探索與改造從未停止,這正是文明薪火相傳的動力。當運河之水蜿蜒向前,萬年來未曾熄滅的文明之光,將隨水波奔涌,照亮更廣闊的未來。
報紙版面截圖。
總策劃:劉昆 陳仕平
總統籌:文彩云
統籌:陳丹平 劉斌 駱怡
記者:梁菡 庾琳
通訊員:劉彩欣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