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息烽縣鹿窩鎮老窩村青山環抱,景致如畫。江盛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鱸魚養殖基地里,數十口標準化圓形魚池依山就勢錯落排列,如一個個銀色圓鏡鑲嵌在大地上,與青山、屋舍共同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的鄉村水產養殖畫卷。

俯瞰江盛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鱸魚養殖基地。
在養殖池旁,飼養工人將一袋魚飼料倒入自動投料機,設定參數后,機器自動運行,均勻地將飼料灑在池中。基地技術人員王明慶介紹,他們每天會根據鱸魚的生長階段和環境變化科學配制飼料,精準投喂。今年新投入使用的自動投料機不僅提升了投餌的均勻度,還能通過手機遠程控制投餌量、投放時間和距離,實現養殖智能化、精細化。
“每年4月投放魚苗,經過8到12個月的生長期,鱸魚長到0.5公斤以上就可以陸續上市。”王明慶說,基地引用山泉水與烏江支流甕桶河的河水進行養殖,水質純凈,產出的生態鱸魚品質出眾,不僅供應省內貴陽、遵義、畢節等地,還銷往成都、重慶等地區。
冬季是鱸魚的生長蟄伏期,雖然低溫天氣將至,但基地的鱸魚依然活力十足。“得益于優質的水源和科學的管理,我們的鱸魚肉質緊實、風味獨特,今年8月還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這為息烽鱸魚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基地負責人胡義旭說,該基地自2019年建成以來,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前三季度產量達到25萬公斤,全年產值預計突破1500萬元。
江盛源公司落戶鹿窩鎮后,堅持“以魚凈水,以水養魚”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不僅提升了魚類的品質,也更好地保護了當地的水環境。目前,養殖場有效養殖面積超3萬平方米,配備液氧罐、增氧機、自動投料器等現代化設備,還建設了五級生態凈化系統,確保尾水經微濾、沉淀、吸附等工序后達標排放。
目前,該基地正不斷優化養殖技術、加強科學管理,并積極探索數字化、智慧化水產養殖體系,推動傳統養殖向智慧養殖轉型升級。“我們投用的智慧漁業系統可實時監測水溫、溶氧、水質等關鍵指標,不僅節省人力,還能讓投入更精準、管理更高效。”胡義旭表示,基地采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正推動生態漁業向產業化、標準化邁進。
胡義旭表示,明年還將在養殖場出口處建設恒溫車間,開展自主育苗,預計可縮短養殖周期三個月以上。“從依賴外購魚苗到實現自給自足,這是我們邁向產業鏈上游的關鍵一步。”他說。
江盛源鱸魚養殖基地的蓬勃發展,是貴陽貴安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貴陽貴安以科技為引領、以生態為底色,推動傳統水產養殖向智慧化、標準化、規模化轉型。目前,貴陽貴安共有生態漁業經營主體58家,養殖品種涵蓋鱘魚、草魚、鯉魚、鰱魚、鳙魚、鱸魚、鮰魚、南美白對蝦等。今年以來,通過“抓爭資、抓保供、抓特色、抓主體、抓種業、抓模式”六大舉措,重點發展設施漁業,已形成“工廠化流水養殖”“漏斗形池塘循環水養殖”“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流水槽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室內魚菜共生”等六大養殖模式。
從由人工投喂的傳統魚塘到用手機操控的智慧漁場;從單一養殖到種苗、養殖、凈化、銷售全鏈條發展,貴陽貴安的生態漁業正快速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貴陽貴安水產品產量達5804噸,同比增長12.15%,水產品保供自給率提升至21.7%。數據顯示,貴陽貴安水產養殖已連續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預計今年總產量將突破7000噸。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貴陽貴安將繼續圍繞重點項目建設、山塘水庫養殖、設施漁業發展等方面發力,推動生態漁業產業實現更高效、更綠色、更智能的轉型升級。
記者 李佳旭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