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前天,老同學相約,去水繪紅樓吃早茶,我一走進大廳,就被大廳一角正在忙碌的人所吸引,踮腳一看,原來大家正在圍觀剝蟹的師傅們。早聽說如皋有專業的剝蟹人,今天第一次見,我們不免一邊拍照,一邊詢問。
6位師傅是清一色的中年女性,看她們專注的神情,掰、剪、挑、剔,行云流水的動作,就知道這絕非一日之功。師傅們從蟹腳開始,首先掰下八只長腳和兩只大鉗,用一把尋常的剪刀將蟹腳的兩頭剪去,留下中間扁扁的一段,接著,她們把那一段段蟹腳平放在案板上,用特制的帶滾輪的“蟹碾子”,不緊不慢地一滾,里面一段完整而瑩白的蟹腳肉,就被擠了出來,而且不沾一絲殼屑。這“滾腳取肉”的工序,我們前所未見,真是神奇,把一件繁瑣的事,變得優雅從容。
被剪去長腳和大鉗的螃蟹,只剩下圓圓的蟹身,這是師傅們的重頭戲,因為蟹黃是金貴的,不能散,蟹肉是潔白的,不能混。她們用十五厘米長,上面扁下面尖的不銹鋼“蟹針”,先剔除腳跟部的肉,神奇的“蟹針”像是在敲小撥浪鼓,只聽輕輕的“咔嗒”一聲,蟹殼應聲而開,坦蕩蕩地露出了滿腹的“皮內春秋”,師傅們小心翼翼地先剔去蟹肺,直至剔得干干凈凈,再剔蟹黃和蟹肉。師傅的手,穩得像外科醫生,準得像繡花姑娘,橙紅鮮亮的蟹黃,潔白晶瑩的蟹肉,分裝在兩只大盤中,金是金,銀是銀,特別喜人。
我看著師傅們的手,指關節因長年累月的重復勞動,有些粗大變形,手背上布滿了細密的、被蟹殼尖刺劃出的舊痕新傷,指甲修剪得極短,邊緣磨得光滑發亮。可就是這樣一雙手,在堅硬的、張牙舞爪的甲殼之間,顯得如此靈巧、鎮定,她們懂得螃蟹肌理骨骼間的一切秘密,古時“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技進乎道”,也不過如此。
師傅們在金秋螃蟹上市的2個月時間,總共要剝掉五噸多螃蟹。
剝蟹人的存在,讓客人品嘗到蘇中湖蟹鮮美的滋味。當我咬起帶有姜醋的蟹黃包時,那極致的鮮在舌尖炸開,我仿佛品到了許多東西,有江河的鮮美,有蘇東坡那心滿意足的喟嘆,有《紅樓夢》中藕香榭的螃蟹宴,賈寶玉那句“潑醋擂姜興欲狂”的酣暢。
這股酣暢,正是這群勤勉的大嫂給予我們的。
作者:嚴世進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