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軟件所的實驗室與重大工程一線,有這樣一位執著探索的深耕者:他將前沿人工智能技術與基礎軟件研發深度融合,以“AI+軟件工程”為鑰匙,在衛星航天與智能制造等高精尖領域不斷攻堅克難,為實現關鍵基礎軟件的自主創新與智能化升級貢獻力量。他就是中科院軟件所的工程師高航。
回顧他的職業歷程,驅動他投身于此的,并非偶然。從最初對軟件系統底層架構的癡迷,到見證AI技術為傳統產業帶來的顛覆性變革,他清晰地認識到,基礎軟件作為“數字底座”的智能化,是國家科技實力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體現。正是這份源于技術信仰與時代責任的雙重驅動,支撐他堅定地踏上了這條在AI與軟件工程交叉領域不斷求索的創新之路。
從太空到車間,高航的每一步突破都在重新定義“軟件”的邊界
(資料圖)
在高航的職業發展道路上,他將軟件工程的嚴謹性與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深度融合,成功將理論突破應用于國家重大需求與產業升級的核心場景,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
在浩瀚星空,他投身于“軟件定義衛星”的研發浪潮。面對衛星在軌功能單一、升級困難的傳統瓶頸,他創造性地將AI技術融入衛星基礎軟件的架構設計,實現了軟件在軌的智能管理與功能驗證。這一突破性進展,使得衛星在發射后仍能通過軟件更新和AI算法優化來增強性能、適應新任務,如同為衛星注入了可進化的大腦,顯著提升了衛星的靈活性與應用效能。
他將目光投向廣袤的制造車間。在智能制造產線上,傳統的工業控制軟件往往依賴固定邏輯,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工況。高航帶領團隊,將AI的感知、決策與學習能力嵌入工業控制軟件的核心,研發出新一代智能工業控制平臺。該平臺能夠實時感知生產狀態,動態調整控制策略,從而顯著提升了產線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與自適應能力,為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軟件基礎。
從太空到車間,高航的創新實踐始終圍繞“讓基礎軟件更智能”這一核心理念。他的工作不僅是對技術本身的突破,更是對軟件研發范式和應用模式的革新,展現了AI賦能下基礎軟件所能達到的新高度與新可能。
用代碼繪制智能藍圖,讓 AI 注入軟件“靈魂”
回顧這段將AI注入軟件“靈魂”的征程,高航深感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每一次看到我們編寫的代碼在衛星穩定運行,或在產線上精準調控設備,都深切感受到技術創造價值的震撼。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攻克技術難題,更是用代碼繪制著智能時代的藍圖?!?/p>
在他看來,“AI+軟件工程”的探索,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實現個人專業理想與服務國家社會發展的完美結合點。用代碼的確定性去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用智能化的手段去解決復雜系統的核心問題,這份事業讓他找到了工程師的深層價值與樂趣。
面向未來,高航充滿信心與期待:“軟件定義的世界方興未艾,AI的浪潮更將奔涌向前。我們將繼續深耕智能基礎軟件領域,推動AI技術與更多關鍵軟件場景的深度融合?!彼瑫r呼吁,更多同行者能加入這一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共同構筑一個由強大、智能、自主的基礎軟件所支撐的數字社會生態,讓技術的微光,通過一行行代碼,匯聚成驅動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責任編輯:韓璐(EN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