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長期護理保險是妥善解決我國失能老人護理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國家醫保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長護險參保人數達到1.69億,累計有195萬人享受待遇。記者了解到,目前多地長護險試點成效明顯,并在積極創新探索服務新模式。與此同時,多家保險公司啟動人壽保險與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更好助力失能老人“老有所護”。(據6月29日《經濟參考報》報道)
制約失能老人“老有所護”主要有“兩大瓶頸”:一是“買單能力”,二是養老護理服務。將失能護理納入保險保障,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對所需護理服務的支付能力,緩解個人及家庭負擔,這些都在前期試點中得到充分體現:長護險參保人數達到1.69億,累計有195萬人享受待遇。通過保障擴面覆蓋,初步破解了“買單能力”的瓶頸。
不過,相對于“有錢護理”,“有人護理”的瓶頸仍然比較突出。數據顯示,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對養老護理人員的需求多達600多萬,但目前從事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僅有50多萬,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長護險試點擴面通過認定一些護理機構為參保失能老人購買護理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養老護理服務的發展,試點地區服務機構總數達到7600家,護理人員從3萬多人增加到33萬人,但相對潛在的市場需求,無疑仍是杯水車薪。
可見,真正實現失能老人“老有所護”,要在總結試點經驗、推動長護險提質擴面的同時,更多地在引導培育養老護理服務多元化發展上下功夫。一方面,充分發揮長護險對護理服務供給的杠桿作用,如健全護理服務標準及認證支付機制、拓展護理服務項目及支付標準等,提高保險購買、補貼護理服務的受益成色,拓寬養老護理社會化服務的供給渠道。
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和扶持養老護理服務機構和從業隊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護理服務行業。制定和完善養老護理服務規范、從業技能認證辦法,扶持和鼓勵社會從事養老護理職業,對職業培訓、技能認定以及從業服務給予一定補貼,促進護理機構、護理人員等專業護理資源快速增加,引導行業標準化、規范化、高質量發展,提升長護險社會滿意度和覆蓋面。(木須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