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在這片田埂跑大,總忘不了晨露沾濕褲腳的涼。”提及歸鄉的初心,南京六合“新農人”殷宏寶眼中滿是對故土的眷戀。從深耕工程領域十余年,到毅然返鄉變身“新農人”,再到如今承包千畝農田實現產加銷自主循環、帶動數百農戶增收,殷宏寶用十幾年的堅守,在六合的土地上書寫了一段農業創業的奮斗篇章。
【資料圖】
棄工從農:心懷熱土,毅然返鄉拓新途
時間回溯到1998年,殷宏寶踏入公路工程行業,憑借踏實肯干的作風,14年里積累了豐富的資源與人脈。2012年,因家鄉有工程建設需求,他回到六合。也是這次歸鄉,讓他留意到一個現象:“家鄉周邊不少崗坡地、低產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我覺得這些田地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土地在殷宏寶心中有著特殊的分量。“我們做工程的,有機器也有人,不如回來種地!”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沒有過多猶豫,殷宏寶帶著對土地的熱愛與滿腔熱血,放棄了熟悉的工程領域,正式開啟了 “新農人”的創業之路。
初嘗艱辛:百萬投入,實踐悟出科學種田真諦
創業之路從不是一帆風順。殷宏寶歸鄉第一年,就深切體會到了農業生產的艱辛。當時,他流轉的3000多畝土地,地力基礎較為薄弱,田地平整度也有待提升,嚴重影響耕種效率。“為了把土地整平,我們第一年光機械燒油就花了將近100萬。”回憶起最初的艱難,殷宏寶仍記憶猶新。
解決了土地平整問題,殷宏寶又陷入了“想當然”的誤區。“當時覺得,種地就是把糧食種出來,收了賣掉就行。”那一年,他的農田收獲了約350萬斤糧食,可喜悅很快被難題取代——由于缺乏完善的儲存設施,大量糧食無法妥善保管。最終,他選擇將糧食賣給收購商,這次經歷讓他對發展現代農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種地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它需要各方面的條件、科學的規劃管理,特別是技術層面,必須全面專業。”這次經歷讓殷宏寶徹底清醒,也讓他下定決心,要走科學種糧的道路。
拜師學藝:深耕技術研發,實現產業升級
痛定思痛后,殷宏寶開始主動尋求突破。在農業農村部門的幫助下,他帶著團隊輾轉全國各地,前往丘陵地區的大田種植基地考察學習,積極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還專門邀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指導。
“我們村上流行一句話‘兒要親生,地要深耕’,種地其實是一個很科學的事情。耕、種、管、收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一步都不能出差錯,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把控好,才能真正把地種好。”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殷宏寶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丘陵地貌的種植管理模式。
十幾年的深耕細作,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如今,殷宏寶公司經營的耕地面積從最初的3000多畝擴展到4200畝,不僅實現了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還構建起“生產—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公司效益也從最初的幾百萬元,增長到如今的4000多萬元,真正實現了從“種得好”到“賣得好” 再到“效益好”的跨越。
帶動共富:創造崗位傳技藝,培育新農續薪火
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殷宏寶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目前,他的公司已創造30多個穩定工作崗位,直接帶動周邊456戶農民實現增收致富,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農業發展的紅利。
在殷宏寶看來,農業的未來離不開“新農人”的接力。為此,他特意鼓勵女兒殷樂報考農業專業,希望女兒能學成歸來,為家鄉農業注入新鮮血液。“我覺得農業以后發展前途比較大,就聽了父親的話去學農。”殷樂的選擇,讓殷宏寶對農業的未來更有信心。
“農業是一個可傳承的、可持續的,有一定寬度和厚度的發展產業。”談及未來規劃,殷宏寶眼神堅定,“我希望以后能把我的企業發展成一個百年老企業,讓六合的這片沃土持續煥發活力,也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農業、扎根農業。”
出品人:劉大穎
總策劃:王 璟
統 籌:張 洪 喻文君 楊恒國
編 導:朱信智
拍 攝:楊恒國 陳金剛 朱信智 朱雨柔(實習)
后 期:王剛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信智
校對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