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清晨5點半,天剛蒙蒙亮,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青禾寧”拉面館就開門了。49歲的拉面館老板馬忠義和妻子韓秀蘭忙個不停,燒水、揉面、洗菜……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拉面館里頓時白霧升騰。
韓秀蘭19歲的侄子韓爾德睡眼惺忪,在店里做學徒的他忙著收拾碗筷?!拔覄倢W會揉面,看著簡單,其實是個技術活?!表n爾德笑了笑說,“沒入行的時候覺得容易,真正開始學才發現要下的功夫多著呢!”
與此同時,在青海本地及全國其他地方青海人開的拉面館中,眾多像韓爾德這樣的小伙子也忙碌了起來。在青海方言中,“尕”是“小”的意思,常用來表示親昵或謙稱,這些小伙子們又被親切地稱為“尕面匠”。
“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青海海東市人揣著青稞面闖廈門,用自行車馱著爐灶沿街叫賣?!鼻嗪@鎱f會會長馬軍海說,海東市是青海拉面的重鎮和主要輸出地,化隆、民和、循化三縣居多。經過40多年的發展壯大,“青海拉面”品牌越來越響,成為一個穩定性極高的富民產業。青海省餐飲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青海人在全國開設的拉面店超3萬家,年產值逾200億元。
中午飯點,小店里坐滿了顧客。馬忠義用力揉著案板上的面團,額角滲出汗珠?!懊鎴F要醒足3遍,拉出來的面才筋道。”他邊說邊將面團甩開,手腕一抖,細如發絲的面條便從案板上彈起來。灶臺旁,韓秀蘭往沸騰的牛骨湯里撒香菜末,韓爾德忙著跑堂?!扒嗪H顺悦嬷v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湯清、蘿卜白、辣油紅、蒜苗綠?!表n秀蘭舀起一勺湯,濃郁的香氣混著花椒與草果的辛香撲面而來。
馬忠義曾經也是“尕面匠”,跟拉面打交道將近20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拉面館面積普遍較小,有的店面只有五六張桌子,開拉面館掙不了多少錢。實則不然,一個“尕面匠”月工資在4000多元到7000多元,還包吃包住。一個拉面館年純收入在8萬多元到30多萬元,連鎖店收入更高。
下午2點多,客人少了,韓爾德可以坐在門口休息一會兒。雖然還是個跑堂打雜的“尕面匠”,但韓爾德對未來充滿信心。去年以來,順應新的消費趨勢,當地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推動拉面產業升級。海東市化隆縣職業學校還開設了拉面培訓班,不少“尕媳婦”也來學藝,包括拉面技藝、菜品、互聯網、營銷等課程,培養更多新一代“尕面匠”就業創業。
晚上10點多,小店打烊。第二天早上,韓爾德又要開始新一輪揉搓摔打。無數個像他一樣的“尕面匠”正用手中的面團,拉扯出一條從脫貧到振興的綿長之路。(作者:石 晶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