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昭衍新藥(603127.SH;HK.6127)發布2025年半年度報告。公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69億元;歸母凈利潤6,093.24萬元,同比扭虧為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約為2,305.22萬元。
根據公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下滑主要源于價格因素:去年同期確認收入的訂單價格仍處高位,導致本期同比出現缺口,并進一步影響了毛利率以及實驗室服務凈利潤。但本報告期內,公司持有的生物資產評估增值,因生物資產自然生長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8,785.41萬元,對業績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公司資金管理收益亦貢獻了3,238.29萬元的凈利潤。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昭衍新藥報告期內實現扭虧為盈。
據悉,2025年上半年,昭衍新藥發力營銷工作。報告期內,公司整體在手訂單金額約為人民幣23億元,簽署訂單金額約為人民幣 10.2億元。其中,二季度單季度新簽訂單金額約5.9億元,同比、環比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得益于公司多年來的技術積累與創新,報告期內,熱門藥物項目數量增多。其中,抗體項目簽約數量同比增加20%;小核酸和ADC整體項目簽約數量同比增加50%以上;自免靶點藥物、代謝系統藥物、中樞神經系統(CNS)藥物領域,新項目簽約數量維持穩定趨勢。
質量體系建設保持高水準,藥物評價水平持續進階
作為藥物非臨床研究領域的標桿企業,昭衍新藥始終重視質量體系建設,構建了覆蓋全球主要監管市場的國際化資質矩陣。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同時具備中國NMPA、美國FDA、經合組織OECD、韓國MFDS、日本PMDA等GLP資質,通過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改進質量管理方法,保證研究質量,體現了公司符合國際規范的GLP運行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公司蘇州設施于2025年7月順利通過醫療器械檢驗檢測機構的CMA認證評審,標志著公司已正式具備開展醫療器械的生物相容性測試、大動物試驗等檢驗檢測項目及非臨床研究工作的專業資質。相關認證資質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全球藥物研發領域的競爭力,更好地滿足不同地區客戶的需求,助力公司海外業務拓展能力。
藥物非臨床服務能力再上新臺階。公司始終緊跟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前沿,針對不同分子類型、作用機制和給藥途徑的藥物,不斷豐富、提升創新藥物評價方法和技術體系。公司在眼科藥物、耳科藥物以及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等各細分領域的藥物評價方面占有行業領先優勢。吸入毒性評價為呼吸道疾病治療開辟了全新路徑。同時,公司持續更新和完善各類模型以支持對于前沿研發熱點的藥物評價,提升新藥研發效率。
分析檢測平臺建設亦不斷完善。對于小分子藥物,加強了體外代謝平臺的建設,系統的評價體外代謝研究;對于大分子藥物,從單一ELISA平臺到qPCR、ELISPOT、WB、FLOW等多個平臺,服務范圍與深度同步升級。另外,公司實時跟進小核酸、ADC、PROTAC及細胞/基因治療等前沿品種,持續升級非臨床安全評價體系,并參與干細胞、腫瘤疫苗等最新指導原則制定,夯實核心競爭力。
打造高水平集成化新藥研發平臺,藥物質量研究與檢定業務實現突破
昭衍新藥秉承“服務藥物創新,專注于藥物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評價和監測”的宗旨,打造全方位的一站式新藥開發解決方案,為合作伙伴提供更高效的新藥研發服務。
公司以藥物發現與篩選平臺為核心,主要包括藥物發現平臺、分子生物學互作研究和篩選、體外生物學藥效驗證和活性篩選、體內藥理藥效、體內外代謝分析、成藥性評價以及毒性預測和篩選。集成化、全流程的新藥研發平臺,有效助力客戶解決新藥發現及開發階段的不確定性問題,與客戶共同面對新藥研發過程的復雜性挑戰,全面提升了自身在藥物研發服務領域的綜合實力。
公司構建了非人靈長類、小動物模型與類器官平臺協同發展的立體化研究體系,并持續致力于保持實驗模型的高品質和高標準,以滿足多元化研發需求。非人靈長類實驗模型方面,2025年上半年,非人靈長類實驗模型整體存欄數量保持穩定,繼續保持較高的飼養和管理水平,主要管理指標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優化;小動物類實驗模型方面,針對納米抗體小鼠平臺進行抗體多樣性與親和力升級,賦能非臨床研究;類器官平臺建設方面,2025 年上半年,公司業務以“人源多能干細胞生產”為基礎向多種“類器官平臺”方向拓展。后續,公司將致力于多類器官體系/芯片研發,計劃結合心、腦、肝與腸類器官完善體外藥效與毒理評價模型。
在藥物質量研究與檢定業務方面,公司目前已具備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標準研究和檢測的全面能力。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完成了所有相關檢測方法的開發與驗證,建立了完善的服務體系和技術能力。公司成功構建了生物技術藥物質量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憑借自身創新實力,申請并公開專利12項。該業務的主要檢定方法均通過了CNAS認證和GLP認證,確保檢測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報告期內,公司與中檢院共同完成北京市2022年科技計劃課題,建設了昭衍藥檢細胞與基因制品檢測平臺。參與制定了團體標準:重組溶瘤II型單純皰疹病毒生產技術規范(T/CBPIA 0008—2024),生物制藥用無血清細胞培養基質量標準(T/CBPIA 0011—2025)。
除此之外,公司已為干細胞企業提供服務,出具滿足中國CDE和美國FDA法規要求的檢測報告,凸顯了公司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行業復蘇趨勢顯現,CRO企業增長新動力顯現
據制藥網報道,創新藥一級市場融資規模在2025年以來同比增長45%達320億元,融資回暖沿著產業鏈傳導,帶動了CRO訂單的增長,整個CRO行業正迎來利好局面。另一方面,BD交易的爆發加速推動行業回暖。據醫藥魔方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及技術平臺相關交易License-out(授權引出)總額突破600億美元,超越2024全年BD交易總額。
中信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陳竹表示,隨著全球新藥研發節奏逐步恢復,跨國藥企與Biotech對高效外包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強,CRO產業鏈自2024年下半年起進入修復通道,2025年上半年延續了回暖態勢。
沙利文大中華區醫療健康事業部咨詢經理王苑認為,當前行業處于真實復蘇階段,而非短期泡沫。一方面,國外醫藥創新活動正逐步恢復常態,為CRO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另一方面,我國創新藥審評審批效率不斷提升,創新藥獲批數量再創新高,內需端為CRO企業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
未來,行業競爭將更聚焦于“技術深度+服務廣度”的雙重優勢,隨著全球創新藥研發產業鏈加速重構,昭衍新藥的國際化資質與全鏈條服務能力有望持續受益,為全球客戶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效的集成化一站式新藥研發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