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飛利浦相關產品存在質量和售后問題。截至10月14日,黑貓投訴平臺關于飛利浦的投訴量已達2041條。有網友提出質疑,這是否與飛利浦近年來的品牌授權有關?
作為一家以生產電燈泡起家、擁有131年歷史的老牌荷蘭電子公司,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飛利浦”)在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最初以生產電燈泡為主,后產品覆蓋照明、家電、視聽、醫療等多個領域,多年來以品牌和質量立足于國內市場。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向紅星新聞介紹,2000年前后,飛利浦開始謀求轉型,重心轉向醫療健康產業,許多利潤較低、經營不善的業務被砍,多以品牌授權方式生產和運營。據媒體21世紀商業評論統計,目前中國約有20多家“飛利浦”系公司。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支付幾千萬至十幾億元不等的品牌授權費用后,貼上飛利浦商標,做起飛利浦的名牌生意。
(資料圖)
冠捷科技去年應付飛利浦商標許可費達17.78億元
業內人士:除剃須刀外大多數業務系貼牌代工
據第一財經報道,2004年前后,飛利浦以3.58億元的股票價格,將其顯示器業務和部分電視機制造業務出售給冠捷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4月1日,冠捷科技與飛利浦成立電視業務合資公司,冠捷科技全資子公司MMD擁有70%的權益,飛利浦占股30%。
2014年,將收購其與飛利浦合營電視公司余下30%的股權,加上合營公司之前70%股權,冠捷科技方面將支付不超過3.75億美元。此事意味著,飛利浦將基本退出電視業務,而冠捷科技今后將增加了品牌運營的空間。
冠捷科技2021年年度財報數據顯示,冠捷科技2021年應付飛利浦商標許可款項金額達17.78億元,較2020年多出近10億元。
冠捷科技2021年年度財報數據
飛利浦的老本行照明業務也在2014年被精簡。據澎湃新聞,1985年,飛利浦照明就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2014年,飛利浦將健康科技和照明拆分成兩個獨立實體,將LED業務和通用照明業務整合成獨立的飛利浦照明。2018年,飛利浦照明改為昕諾飛。
隨后,飛利浦又在2019年將昕諾飛的股份完全拋售,徹底退出照明行業。目前,昕諾飛擁有業內最多的照明和照明控制專利。
據羊城晚報,2018年7月,廣東德爾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信產業基金的扶持下收購了飛利浦的水健康業務,獲得飛利浦水家電中國市場的品牌授權。
飛利浦的家電業務目前也被授權給國內資本。據財新網,2021年3月,皇家飛利浦發布公告披露,高瓴資本將以3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85億元)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扣除稅費和其他交易成本后,預計將在2021年第三季度為飛利浦帶來約3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1億元)的現金收入。
雙方還達成15年品牌授權協議,出售后的家電業務可以繼續使用飛利浦品牌,授權期15年,費用約為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4億元)。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向紅星新聞介紹,2000年以來,飛利浦多年持續營收增長乏力,對手林立,便開始尋求轉型。“通過十幾年的業務剝離,飛利浦已將絕大部分顯示器、家電等品類業務通過品牌授權的貼牌方式轉手給其他公司。”
梁振鵬指出,目前大部分標稱飛利浦的產品已非飛利浦生產和銷售,而是由其他廠商貼牌代工。“據我了解,除剃須刀等技術門檻較高,較賺錢的產品線還在自己做以外,絕大多數家電品類的生產、銷售、采購、運營、售后等服務,飛利浦都已經不負責了。”
飛利浦客服:由不同工廠生產,但質量一樣
正向健康醫療領域轉型,已注銷7家子公司
近期,許多消費者發現,不少標稱是飛利浦的產品,如今在飛利浦官方旗艦店并無售賣,只能在一些專賣店購買,真假難辨。紅星新聞注意到,在京東和天貓的飛利浦官方旗艦店,目前確實僅售賣個人護理、母嬰用品幾類產品,如男士剃須刀、理發器、電動牙刷、吹風機、卷發器幾類。對此,飛利浦官方熱線客服24日向紅星新聞解釋道,“生產渠道不同,產品類別也不同。”
在京東的飛利浦官方旗艦店,目前僅售賣個人護理、母嬰用品幾類產品,如男士剃須刀、理發器、電動牙刷、吹風機、卷發器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飛利浦產品在各個電商平臺都有指定授權店鋪,如天貓有飛利浦潤氏專賣店、飛利浦騰飛專賣店等,通過授權店鋪購買的商品,可以確保為官方正品,具體授權店鋪可在飛利浦官網的“官方授權店”頁面查詢。“飛利浦提供兩年質保,出現質量問題可以提供全國售后服務。”
一位被授權飛利浦家電銷售的經銷商向紅星新聞提供了一封今年6月份的家電授權書。授權書顯示,授權公司為飛利浦家電控股有限公司,系“飛利浦商標在中國的家電產品獨占被許可人”。經授權,該經銷商可以銷售帶有飛利浦商標的指定產品,且可以使用“philips"、"飛利浦"品牌標志。
天眼查顯示,飛利浦家電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目前僅對外投資飛利浦家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一家公司,與1990年成立的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并無股權關系。
對于消費者質疑的貼牌問題,飛利浦多位官方客服均表示并不了解,只強調雖由不同工廠生產,“但質量是一樣的”。紅星新聞多次聯系飛利浦品牌授權書上的“飛利浦家電知識產權部全球品牌保護負責人”,截至發稿未獲回復。據公開報道,該負責人已在飛利浦高級知識產權顧問一職就任多年。同日,記者向飛利浦中國總部郵箱發送采訪需求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近十幾年間,逐步剝離絕大部分業務后,飛利浦正朝著醫療健康領域轉型。天眼查顯示,目前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由飛利浦電子中國有限公司100%持股,后者已將此前控股的7家子公司注銷,包括飛利浦家電(蘇州)有限公司、飛利浦電子(深圳)有限公司、飛利浦照明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等,而飛利浦健康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仍在經營中。據飛利浦官方簡介,目前飛利浦業務多集中在醫療器械和個人護理,自身也定位于“一家健康技術公司”。
業內人士:
品牌承租方多以商標名義拓展品類
恐難把關研發生產流程
品牌授權后,為獲取更大收益,大多飛利浦品牌承租方紛紛拓寬品類,各類標稱飛利浦的產品也出現在市面上。據《21世紀商業評論》統計,目前中國有20多家“飛利浦”系公司。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支付幾千萬至十幾億元不等的品牌授權費用后,貼上飛利浦商標,做起飛利浦的名牌生意。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介紹,2018年,從未接觸空調業務的飛利浦也將商標授權給安徽美博智能電器集團,由其代工空調業務。飛利浦官網的空調操作手冊顯示,飛利浦和盾標是屬于荷蘭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的注冊商標,產品的制造和銷售是由南京智浦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是產品的相關擔保方。
近期,飛利浦空調還宣布布局年產能500萬套生產基地,尚在安徽滁州投建中。一位業內人士向紅星新聞透露,除安徽美博外,奧克斯、創維、長虹、海信、天加、萬愛等多個廠家也是飛利浦空調的代工廠。“據粗略統計,與代工廠性能參數類似的產品相比,貼牌的飛利浦產品價格一般至少多出1000元。“
梁振鵬向紅星新聞介紹,飛利浦一般是與國內各空調公司簽下五年甚至是十年的商標授權使用費,“品牌承租方負責產品的生產、銷售、采購、運營、售后服務等環節,目前飛利浦絕大部分業務已完全由工廠代工,僅換個商標換個外觀。”
一位家電業內資深人士介紹,一般而言,工廠生產有幾種常見方式:一是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即品牌生產者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渠道,如蘋果手機;二是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某制造商設計出某產品后,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被另外一些企業看中,要求配上后者的品牌名稱來進行生產,并依據企業要求進行二次設計,如某些掃地機品牌。
“一般口頭說的‘貼牌’即OEM或ODM,是隨著社會分工精細化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實際上代表了一種分工和細化競爭的思想,最大的特點在于實現了品牌與生產的分離。”上述業內人士介紹,十幾年以前,由于市場需求爆發,OEM與ODM在中國發展迅速,兩種生產方式在中國市場中被廣泛沿用了十幾年。但隨著如今中國廚衛家電市場需求的精品化,OEM與ODM已不是主流,“自主研發才是正道”。
在梁振鵬看來,許多家電公司采用貼牌代工模式無可厚非,剝離業務的輕資產模式對飛利浦公司而言,好處是每年可以通過不同領域的商標授權使用費獲取一定利潤,“如果貼牌代工模式存在問題,飛利浦則難以對商標承租方的研發生產流程進行把關。”
“因為飛利浦賣掉商標使用權的任何一個領域,如果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飛利浦品牌就會受到很大傷害。品牌一旦受到傷害,就會直接影響到飛利浦公司其他產品的運營。”梁振鵬提醒,出現某些情況,飛利浦可能會將品牌承租方商標許可收回。
例如,在德爾瑪與飛利浦的約定中規定,如德爾瑪出現停止正常營業、無力償債導致破產、損害許可方聲譽等特定情形,且未按要求補救的,則商標許可存在被皇家飛利浦收回的風險。
紅星新聞記者 蔡曉儀 杜玉全
責編 鄧旆光 編輯 包程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