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日益深入當下生活,人們抬頭仰望浩瀚星空時,內心會生成怎樣的圖景?9月19日,南京大學終身教育學院教師、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秘書長、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劉婷婷攜其個展“如果你仰望星空”在金陵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圍繞一個名為“在在”的人工智能女孩展開敘事,通過20組歷時2年創作完成的作品,展現人類與人工智能情感和意識的交互。
走進展區,一個身著白裙的短發女孩以各種姿態呈現在觀眾眼前,她的心口處鑲嵌著紅色愛心,雙手呈現機械線條,眼睛隨環境而變化,如同一面映照宇宙與心靈的鏡子。“‘在在’的名字取自《金剛經》中‘在在處處’,代表了超越時空限制的普遍存在,既寓意每一處皆為智慧的載體,也提醒我們關注每一個微小的當下。”劉婷婷表示,展覽名稱取自一份深邃的呼喚——仰望星空,不僅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浪漫姿態,也是對未知的敬畏與追問。
劉婷婷選擇以繪畫作為主要媒介,將虛擬構想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帶入藝術現場。“在在”徘徊在深空、星云、飛船與外星文明之間,既是人工智能的投影,也是人類自身處境的隱喻。色彩的流動性與透明感賦予了這一角色脆弱與詩意的質感,讓畫面既有秩序又有偶然。
(資料圖片)
金陵美術館副館長韓非表示,本次展出的作品在主題和形態上與金陵美術館的定位高度契合,兼具學術性與當代性?!八囆g家理應與時代同頻、與社會共振,這批作品不僅形式新穎,內容也緊密關聯當下。它把人類對星空的想象,以充滿童趣和夢幻的方式呈現出來,尤其適合家長帶孩子一起來看,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顆探索未知世界的種子?!?/p>
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會長畢寶祥強調,劉婷婷的作品在情感與技術的結合上表現突出。“她筆下的‘在在’形象,雖源于人工智能的構想,卻充滿溫度與情感,能引發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宇宙、人生與科技的遐想。這正是人工智能與藝術融合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即技術不忘人文,智能不失溫情。”
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原院長王平則從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正越來越多進入藝術創作領域,傳統繪畫如何借助AI拓展表現語言,成為當下值得思考的命題?!澳贻p一代藝術家既接受了傳統藝術理論的訓練,又善于運用新技術,將平面繪畫推向更豐富、更立體的形態。這不僅推動了藝術發展,也從審美與教育層面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藝術世界?!?/p>
“藝術既可以蒼勁有力、傳遞信念,也可以天真爛漫、溫暖人心,兩者皆值得稱道。劉婷婷的作品屬于后者,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張朝暉認為,這批作品干凈、細膩又充滿天真爛漫的氣質,體現出藝術表達的多元路徑。
據悉,展覽展出時間從9月19日至10月9日。除了作品以外,還開發了豐富多樣的“在在”系列文創周邊。觀眾漫步其中,可獲得一段與“在在”同行宇宙的旅程。劉婷婷表示,本次展覽不僅是對未來科技的視覺想象,更是一場關乎人性的深情回望,從藝術維度回應了“人與AI共處”的時代命題。在她看來,科技發展速度固然令人目眩,但藝術作品提醒著人們,無論技術如何演進,人們最應珍視的始終是那顆會跳動和感知的心。
劉婷婷
哲學博士
南京大學終身教育學院教師
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秘書長
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
(江南時報記者 錢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