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黃魚之鄉”蕉城區三都澳上的新型環保漁排?!〗冻菂^融媒體中心 供圖
時值盛夏,乘快艇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三都澳海域上遠眺四望,碧波蕩漾,海天一色。藍色浮球隨波起伏,彩色新型塑膠漁排連成一片“海上田園”,三兩漁民嫻熟地撒著餌料。
海,是寧德的優勢所在、發展潛力所在。寧德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046公里,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是福建省乃至中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區域,約60萬人從事海上養殖、捕撈和加工銷售,漁業已成為沿海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型環保漁排內養殖大黃魚?!〗冻菂^融媒體中心 供圖
然而,長期粗放的養殖方式,曾導致海洋環境日益惡化,三都澳海上養殖更是一度陷入“無證、無序、無度”的狀態。“2017年,這里還到處是木制漁排,海上泡沫箱、垃圾漂浮,既不美觀又不環保?!睂幍率袧O業協會會長韓承義說。
2018年,寧德市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立足“全面清”,聚焦“規范養”,突出“長效管”,共清退及升級改造漁排142.73萬口、貝藻類54.15萬畝,清理海漂垃圾10.6萬噸、泡沫浮球538萬個,重建海上養殖新秩序,成為全國水產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典型。
好生態為漁民帶來看得見的好效益。在自家承包的海域上,三都鎮礁頭村養殖戶陳由森笑著說,村里公開抽簽,他競得10畝養殖海域,投入7萬多元下水養殖,10個月就回了本。
水清魚肥生態美,科技創新更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寧德市實施水產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扶持國家級和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推動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提高大黃魚、海帶、紫菜等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
走進三都澳新型漁排養殖區,碧海藍天映襯著劃分整齊的養殖區域,一根根5G+AI智慧監控錯落分布漁排上,為原生態海上風光增添一抹科技色彩。
“沒有探頭的時候,為了漁排的安全,夜里一兩點鐘都要起來巡邏防盜,現在在監控室里就可以看到漁排的場景,一些陌生船只靠近也能看得見,晚上也看得很清楚,很方便?!闭勂疬@些“電子哨兵”帶來的便利,三都澳萬福島漁排工作人員蔡祖助深有體會。
漁民在收獲大黃魚?!〗冻菂^融媒體中心 供圖
據介紹,福建移動在寧德市三都澳、霞浦縣等漁排上打造了5G+視頻回傳示范漁排,憑借高低頻網絡組合的容量優勢,實現漁排高清視頻畫面實時回傳,滿足漁業人員安全生產和防盜預警等需求,讓海上養殖更加智能、高效。
如今,全國80%以上的大黃魚產自寧德。2021年寧德市大黃魚產量達19.1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人民幣,出口6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從事大黃魚養殖、加工的有10多萬人,大黃魚養殖業“帶富”千村萬戶,已成為寧德一大支柱產業。
在寧德福安市下白石鎮寧海村,新型漁排整齊劃一,海上星空房、海上餐廳別具一格,“多彩漁村”引游人如織爭相“嘗鮮”。漁旅融合,日子紅火,2021年,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5萬多元,村財超百萬元。
當地官方表示,寧德加快推進濱海旅游項目建設,積極打響“水鄉漁村”示范品牌,推動全市34個漁港開工建設,推進三沙國家級漁港經濟區項目前期工作,海上觀光、攝影、民宿、垂釣、體驗式捕撈等漁業和海上旅游相結合的新業態正蓬勃興起。
生態賦能、科技加持、漁旅融合促發展,寧德唱響水清民富“漁光曲”。據統計,2021年,該市水產品總產量106.5萬噸,漁業產值達318.4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28886元,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呂巧琴 吳允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