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平在現場比賽中。 省教育廳供圖
第三屆福建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獲獎名單4日出爐。來自全省39所本科高校的235個教師(團隊)經過激烈角逐,最終產生一等獎14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36項、優秀組織獎10項、最佳進步獎3項。其中一等獎項目將代表福建參加全國大賽。
(相關資料圖)
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是展現我國高校教師教學技能的最高賽事之一,深受廣大高校教師追捧。經過前兩屆大賽造勢,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學創新大賽在福建省賽階段實現了39所本科高校參賽全覆蓋,共有906位教師參與校級比賽,參賽課程涵蓋理、工、農、醫、文等12個學科門類。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參賽項目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曾在近年內獲評不同級別的本科一流課程。“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教師是人才培養的決定力量。我們全力以赴打造‘金課’,朝著成為‘金師’目標而努力?!鲍@獎教師們表示。
精益求精做“金課”
“推動教學創新、培養一流人才”是本屆大賽的主題,而這恰是參賽選手們的自我要求。
“我們將大數據分析技術與傳統的社會調查與統計融合,引育學生跨學科交叉的高階思維;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同步完成調研實踐項目,還多維度設計了知識應用和遷移的實踐應用體系?!闭呓M一等獎獲得者、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廷君這樣描述其參賽項目——《社會調查與統計》課程的創新點。
據她介紹,該課程曾于2015年獲得省級本科教改課題立項、2019年獲評省級本科一流課程。根據學生的學情調查情況以及學科發展趨勢變化,該課程一直持續進行著教學改革和創新。
而該課程在教改過程中頗具挑戰性的一點,是如何從教師為主的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主的項目驅動式教學,使學生“學中研,研中學”?!拔覀円髮W生通過線上課程和資源對基礎的教學內容進行提前預習,將節約出的課堂時間用于對調研實踐項目進行實時講評和反饋,對項目中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研討,對學生們進行高階思維引育?!睆埻⒕f。
無獨有偶,副高組一等獎獲得者、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副教授吳旭平在描述其參賽項目《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時,亦坦言“教學改革過程很費心思”——按照傳統教法,這門課程所有的學習時間都在教室里、課堂上,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僅限于政策相關內容。但經過這幾年的改造,該課現在只有30%的時間是在教室里,其余70%的時間都花在課堂外的社會調查。
精益求精做“金課”的目的何在?提高比賽競爭力固然是理由之一,但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是終極目的。
“走進群眾,才能讓所學知識更接地氣;‘自下而上’去了解特定對象,才能真正做到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研究社會、服務社會?!眳切衿秸f,“我們致力于在課程中建立‘制度自信+專業自覺’,將國家和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社會福利政策制度之外,還能實踐應用,做好服務的規劃、執行和評估。這樣,學生才能以社會民生領域服務為學習靶向,真正為國家作貢獻。”
在育人中實現自我成長
教師是集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于一身的職業,是貫徹“終身學習”理念的最佳代言。
采訪中,獲獎教師們均表示以賽促教、以賽促導是他們參賽的最大收獲。
以副高組一等獎獲得者、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章軍為例,其《遺傳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經過多年打磨,已經榮獲“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榮譽,但作為執教老師,他依然在尋求破解“傳統實驗教學與實際科研契合度不夠,導致學生所學知識無法轉化為創新能力”等育才難題的更佳方案。
此次備賽中,章軍得到很多專家助力,將“開放式研究性實驗教學新模式”進行更加生動的闡釋,也實現了“實驗教學與科研實踐接軌”教學理念的精準表達,最終使得該課程脫穎而出。
而吳旭平作為福建農林大學領軍教學人才、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培訓師,在首屆和第二屆省賽時就曾以校內專家的身份為入圍選手進行過賽前輔導,其參賽項目更是于2020年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社會實踐課程?!暗珜煾陨碜鲃t。此次我以臺籍教師身份參賽,一來是為了以賽促導,二來是希望通過教學創新大賽平臺體現兩岸教學合作成果?!彼硎?。
對張廷君而言,從創新報告的寫作到錄課,再到說課,過程中獲得的指導讓她第一次停下來系統地梳理了近年來在教學和科研上的創新,而這樣的梳理讓她對未來的持續創新和發展又有了新的規劃?!拔腋雍V定了探索學科前沿并及時反哺教學,探索學科交叉融合新趨勢的發展方向?!彼f。
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此次省賽,牽頭高校先后召開6次籌備會,并與參賽院校先后開展線上線下“一對多”“一對一”等形式多樣的培訓、磨課近10輪,相關培訓活動多達200余場。各高校以參賽為契機,將在激發教師教學創新動力、打造“競賽—培訓—研究—實踐”一體的教師教學能力標桿等方面發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帶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改革創新,共同打造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福建樣板,展現高校教學創新的福建力量。(記者 儲白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