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7月以來,上證指數從2900點到3000點用了三天,從3000點到3200點用了一天,從3200點到3300點僅用了半天,現在站上了3400點。就在各路資金紛紛跑步進場的同時,各上市公司股東、高管“悄悄”選擇減持股份套利,記者從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獲悉,從7月6日至7月8日17時,滬深兩市共27家上市公司披露股東減持計劃。記者發現,連續大漲之下,“牛市旗手” 券商股迎來調整,不少券商股的股東也開始適時減持。7月7日,國泰君安股東和華安證券股東完成減持套現超5億元,紅塔證券、第一創業、哈投股份等股東則在7月6日紛紛拋出減持計劃。
近期牛市剛啟動,為何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卻忙著減持呢?從上市公司披露的減持目的來看,主要有個人資金需求、企業經營發展需要、合伙企業進入退出期以及歸還股票質押等原因,其中個人資金需要占比最多。
平安證券私人投資顧問李朔總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近期部分個股尤其是券商股漲幅較大,激發了部分投資者及時獲利了結的心理。第二、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減持歸還股權質押或彌補其他個人和公司經營的流動性需求。第三、部分個股經短期炒作之后,股價已脫離了公司經營狀況的基本面,而全球疫情蔓延導致市場對這波牛市的持續性存疑,因而迫切希望落袋為安。
總體而言,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大股東減持和股價對應公司基本面估值高低有直接關系,后續對部分前期炒作較多,估值較高的績差股而言,減持可能會增加。建議投資者在應對減持時,尤其應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情況。若公司本身估值較低,業績良好,即使大股東進行了減持,市場的樂觀預期也會沖淡減持的負面影響。其次,得重點關注大股東是在什么情況下減持的。如果是短期大漲后發布的減持公告,對股價做多情緒影響一般較大。最后,還得看大股東減持的規模。如果是“清倉式減持”,必然會帶來明顯的資金壓力。如果只是小額減持滿足臨時的流動性需求,則負面影響相對較小甚至可以忽略。(全媒體記者 張露)
